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内容

稳住就业“基本盘” 夯实民生“压舱石”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晨星谈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3-18 08:10 来源: 长治日报

春日的太行山麓,技能培训课堂飘出荞麦花的清香,零工市场的智慧屏跳动着新鲜的岗位数据,招聘会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是市人社系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精神的三维图景。

“会议提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要求,为人社工作锚定了坐标、指明了方向。”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晨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强化治理等措施,切实把经济增长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幸福的‘含情量’。”

记者: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持续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今年市人社局在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上有哪些突破性安排?

徐晨星:我们正着力构建“三链协同”就业服务体系,在供需对接链上,推动潞城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潞州区和荣通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范经营、丰富业态、集聚发展。支持襄垣县、上党区、沁源县、长子县、屯留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其余县区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形成“1+2+N”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体系。在技能提升链方面,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聚焦农民工、高校学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四类重点群体,围绕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及文旅康养、银发经济等新兴行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服务优化链方面,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方法,建设全市统一、涵盖就业工作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推进市县乡村就业社保服务点、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和就业服务工作站贯通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记者:2023年,长治市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用18个月时间搭建起“全链贯通、技能赋能、数据驱动”的新型就业服务体系,目前该项目进展如何,如何以项目为抓手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徐晨星: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深入推进实施“就业提质增效、技能长治建设、公共服务数智”三大工程,开展14项专项行动,就业服务精准性、专业性、实效性明显增强。就如何缓解结构性矛盾,我们从两方面入手。在需求侧,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不断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发展银发经济,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在供给侧,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我们将逐步完善覆盖全民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施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记者:今年市两会上,“以绣花功夫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话题。市人社局在全民参保、政策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突破?

徐晨星:我们从三个维度织牢保障网,广度上,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2751个基层就业社保服务点,实现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开通就业社保40项高频服务事项,建立“就业社保+行政村(社区)、就业社保+金融(银行)”双重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就近能办、多点可办”需求。温度上,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村(社区),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入户讲解等形式,将信息传递到群众手中。另一方面,举办现场讲座和咨询活动,为群众讲解就业社保政策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社保经办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精度上,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未参保企业和个人,聚焦新就业形态人员、个体工商户等重点群体及城乡居民进行针对性宣传引导参保。2024年,我市聚焦重点人群,优化社保服务,基本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2.34万人、53.92万人、62.58万人。

记者: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近年来,我市持续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目前,市人社局在促进人才留长就业创业方面形成了哪些总体思路和创新抓手?

徐晨星:目前,我市构建起“党建引领、政策赋能、平台支撑、服务保障”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形成覆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全链条的政策措施。依托全市26个校园就业服务工作站,我们对高校毕业生提供“1131”就业服务、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个性化服务。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长治创就业大学”,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帮助高校毕业生留长就业创业。同时,积极同省内外高校沟通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招聘服务,归集优质企业岗位资源,开展专项招聘对接活动,吸纳市外人才来长就业创业。

站在新的坐标系上眺望,长治人社工作答卷里的民生温度与战略维度愈发清晰。那些扎根基层治理一线、投身数字经济潮流的高校毕业生,那些落户长治的院士工作站、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竞逐技改项目的产业工人,共同构筑起新时代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韧性支撑。长治将以更具张力的就业服务网,织就出一幅产才融合发展的鲜活图景,这座城市春天里种下的梧桐树,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盛夏季节里展露芳华。


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23231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0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70号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